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

學習自找麻煩

作者:黑立言 卡內基訓練 講師




   只有那些經歷過挫折,並勇於面對問題、克服過困難的人,
         才有能力得到真正的成就與快樂。







在過去動亂的年代,很多人跟故事裡的小老鼠命運一樣,必須面臨挑戰與困難,並且練習從克服困難中,累積自己的應變能力。但是相對來說,現在我們是活在一個天下太平的環境,我們都較少有機會面對過去那種極度艱困的環境,所以該如何鍛鍊自己的耐力呢?


這讓我想到一位卡內基青少年班的學員,他的父母為了栽培他在困境中力爭上游的耐力,就讓他一個人住在英國寄宿家庭裡面,在人生地不熟,又不太會講英文的情況下,他完全靠自己想辦法度過了半年的異國求學生活。回來之後,這個學員有一肚子的故事要說給我們聽,講的時候臉上也充滿了克服障礙之後的自信與快樂。




想不到住校的第一天,小孩就打電話回家問:『媽,洗衣機要怎麼用?』這位媽媽才驚覺,他沒有教孩子任何打理自己生活所必須具備的種種技能,導致她的小孩在住校後什麼都不會。她趕緊請一週假,到南部給孩子生活技能的特訓,讓兒子起碼有在外獨立生存的基本能耐。經過這次教訓後,她語重心長的說:『我們做父母的,不可能一輩子照顧自己的小孩,很多事情最好早一點讓他們做做看,即使做錯了也是很好的鍛鍊,要不然他們只會唸書,住在外面幾天就不得不回家避難了!』


卡內基青少年課程中,我們會要求學員做一些自己不想做、但又知道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讓學員體會這種『完成困難任務』的快樂。有趣的是這些『困難任務』是由他們自己提出,所以任務的方向很多元。記得有一位學員給自己的困難任務就是『主動跟大人說話』,因為他說過去只要見到大人,就會擺臭臉裝陌生,常常因此被父母罵沒禮貌。但在執行任務中,他勉強自己即使在等電梯的時候,主動跟鄰居的叔叔阿姨打招呼交談。完成任務後,他說跟大人講話還挺有意思的,而且也覺得自己變得更成熟了。


國三那年我跟著家人到美國唸書,當時學校建議我應該去唸ESL(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,英文是第二語言,也就是英文很破)的班,跟一群和我一樣不太會說英語的外國同學唸書,但父母反對,他們堅持讓我進普通班唸書。剛入學時老師同學都說英文,我幾乎聽不懂,學習過程的艱難真是不堪回首。但人都有求生的本能,適應之後我的英文進步非常快,到現在已經可以用英文思考、教學、寫作,甚至在夢中講英文!


許多當年跟我年齡相仿的小留學生自己留在海外讀書,他們不久就發現就算不學英文,在美國社會的華人社區還是可以混下去,就在ESL班上混日子,最後英文沒學好、中文也忘的差不多了。相對於這些小留學生,流利的英文能力讓我在往後的工作生活更順心。學習語言就像是影子一樣,小時後以為看不見就可以逃避,但等到要升學了、就業時,英文不好的陰影就如影隨形,逃也逃不掉。


古希臘的哲學家說,神故意用挫折來包裝榮耀、成就與快樂;只有那些經歷過挫折,並勇於面對問題、克服過困難的人,才有能力得到真正的成就與快樂。卡內基先生也強調:『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從享樂中得到,它多半是一種征服困難的成就感。』讓我們一起來找個專屬自己的『困難任務』、一起來體會征服挑戰的成就與榮耀。




【戴爾。卡內基 語錄】
在數十寒暑的生命中,你我都不免會遭遇痛苦,這是無可改變的。但是我們擁有一份選擇權──我們可以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並自我調適,或者,我們可能因為抗拒而糟蹋了自己的生活,甚至弄得精神崩潰。






本文章為卡內基訓練出版之「每週一智」,文字內容版權所有,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。

訂閱「每週一智」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